close

富邦金在91年度併購台北市銀行的過程,日前再被重新仔細檢驗,果有諸多非常不合理的現象,特別是兩家的財報在併購前後,都產生劇烈的變化,一個金額高達七百多億的合併案子,處處違反常規。果然是內行高手辦的事。

獲利能力、放款品質、自有資產價值都是衡量一個銀行價值的重要參考,但在此次合併中,北市銀卻自我醜化獲利,短期內急遽拉高逾期放款數字,自有重要資產不願重估。結果就是北市銀在極不利的情況下,主動與人談判合併。

北市銀在90年度第四季盈餘暴跌至1億1千萬,每股盈餘只有0.05元 (此數字要到隔年91年4月才公布,正是跟各金控公司談判合併條件時),這樣爛的盈餘數字當然會大幅壓抑北市銀股價,即使有要被併購的大利多,其當時股價也只能在比帳面淨值 (20.5元)高5到6元的地方徘徊。

此季獲利數字對當時股價及併購談判有巨大影響力,卻遠低北市銀一般獲利水平,北市銀在當年度(90)第一季獲利為13億8千9百萬 (每股獲利 0.69元),隨著北市銀內部開始初步討論併購時,第二季每股獲利降為0.3元,到第四季只剩0.05元。

併購前獲利一直跌

更精采的是與富邦金併購條件談妥後,91年第二季獲利(在91年8月公布)又回到北市銀正常水平達到每股0.52元,到當年第四季 (12/23正式與富邦金合併)北市銀每股獲利再暴增為0.76元。

同時期,逾期放款一向很低的北市銀,在90年第一季才82億,逾放比(逾期放款除以全部放款)2.13%,為銀行界資優生,卻在第二季攀升為2.65%,到最能影響談判時股價的90年第四季又跳升到3.03%達到125億。這對談判時股價又是打擊。相對而言,當時富邦金控旗下富邦銀的逾期放款卻維持在50億上下(3.5%左右) ,不須調整。妙的是,在合併後僅僅6個月內,北市銀逾放比就跌回2.28%。

嚴重低估帳面淨值

另外一個非常不合理之處為,佔北市銀每股淨值將近1/2的自有土地及房舍,也在合併前不重估價值,其中北市銀的16個分行(共44分行),在民國60及70年代就購入,都位在黃金地段一樓店面,增值非常多,特別是在中山北路的北銀大樓,整棟樓地板面積達7千8百坪,在72年即購置,從72年到合併時,連公告地價都漲了3.3倍,竟始終以當時成本價登錄在帳上。這樣被嚴重低估的帳面淨值(20.5元),卻被北市府拿來作併購衡量標準,還敢大聲的告訴市民:我們賺到。

換股比例也是大有問題,北市銀最後以1股換1.14股的富邦金控,而這比例竟完全取決於,換股前富邦金的一個月平均股價,富邦金的股價愈高,北市銀可換成富邦金股票的比例就愈低,富邦金在換股前二季,獲利突大增,對其股價很有利,換股後的那一季盈餘 (不含北市銀的盈餘)又轉為大幅虧損,跟北市銀財報相比,情形剛好顛倒,北市府不是很專業很內行?怎會讓這情形發生?

合併對象大有玄機

91年北市銀每股獲利為2.15元,而富邦金控才0.78 (扣掉北市銀獲利),獲利比為2.75,但1股北市銀卻只能換到1.14股富邦金,當時的北市銀股東,如今看到這些數字,不捶胸撞牆才怪!!

主動挑選的五家談判對象,也是大有玄機,這五家為國泰金控、開發金、富邦金、中國信託及元京證券。事後發現,國泰金當時正在合併世華銀,而開發金也正合併大華證券,當然無心再併購北市銀,富邦金的真正對手只剩小規模的中國信託及元京證券。這真是一個從頭到尾都精心設計的併購案。

2008/02/21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vetomyting 的頭像
    lovetomyting

    愛是恆久的神智不清

    lovetomy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