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一看到新聞標題表示周四央行要升息半碼,我更加確認馬團隊的財經內閣根本是謊話連篇,人民連生活都有困難了,還有餘錢去存錢嗎??而房貸利率勢必也將跟著提升,且升息更不利於出口貿易,對抗通膨目前的辦法是實質增加人民收入或減輕人民負擔(減稅或退稅),而不是升息這招,對於新政府的每樣政策人民只能搖頭興嘆,台灣經濟到底何時能站起來?
【廖珮君╱台北報導】油價7月還要再漲,加重下半年高物價壓力,央行緩升基調恐續航到年底。財金官員坦言,就新政府擴大投資政策來看,期盼藉由推升經濟成長,提高民眾所得,以降低民眾對高物價感受,也就是說,政府即使容忍一點高物價、也要拼經濟,央行為兼顧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,本周四理監事會上,升息半碼(0.125個百分點)機率偏高,攸關全台2000多萬存戶的1年期定存息,則會到2.7%左右。
減輕壓力
據經濟學理論,只要物價連續3個月超過4%,民眾就會有高物價的預期心理,若連續超過半年,就屬通貨膨脹。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說,依內部估計,油電價調整將拉高物價約1.24個百分點,若依主計處前5個月物價年增率3.66%來看,加上去約4.9%,民眾對高物價預期心理,將隱然成型。
將搭配台幣匯率升值
但他認為,若央行大動作升息1碼,並大拉1年期定存息從2.66%到2.8%,連動房貸戶利息負擔增加,反不利經濟成長,永豐金控認為,央行將採以每次升息半碼基調到年底(6、9、12月各升半碼,市場利率約調0.6~0.8個百分點),並搭配新台幣匯率升值,「雙率雙升」對抗通膨。
財金官員說,新政府希望將經濟成長拉高,就如同1995~1996年,當時物價上漲率超過3%,但因經濟成長高達6%,民眾對高物價「感受」就沒這麼深刻,以拼經濟對抗高物價。
惟該官員也坦言,12年前的1年期定存息約6~7%,若僅走緩升路線,今年實質負利率恐仍難以改善,台幣存戶放在銀行的錢,依舊愈存愈薄。就央行過去近4年升息來看,僅前2年低物價,讓民眾實質購買力增加外,年初至今,民眾銀行存款所生利息,全被物價吃掉還不夠,還得自掏腰包,再拿出錢來。
目前1年期定存2.66%,扣除前5月物價漲幅3.66%,民眾手上實質報酬率為負1%,也就是說,原本民眾拿100元存銀行,可獲得2.6元利息,但因物價漲了3.6%,民眾必須拿103.6元去買東西,這代表原本100元,實際購買力剩99元。
學者建議退減稅津貼
台經院副研究員陳淼說,政府擴大投資政策,因增加原物料進口做公共建設,反助長輸入性通膨氣焰,國人要藉此增加薪水恐難,央行升息無助於解決高物價,卻一定會打壓民間消費能力。他認為,與其升息抗通膨,倒不如思考如何讓民眾所得能夠「直接增加」,如美國、新加坡、南韓等採取退減稅、津貼等他山之石,是可參照方式。
不過也有學、業界認為,一次升足消弭預期心理,也不啻是個好方式。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說,若能一次升足,可有效消弭高物價的預期心理,對過熱的房市能有抑制效果,也能加速投資客出場。
張金顎說,房價居高不下,加上預期利率續升,民眾買房子更謹慎,若能夠一次升足,除有效抑制過熱房市、讓投資客警惕退場,也可澆息市場對高物價的預期心理。
黃蔭基說,若央行決定升息1碼,並大舉拉高1年期定存息,顯示央行已從國際的抗議運動得到警示,憂心通膨處理差,恐從經濟問題演變成社會及政治問題,國人對馬政府信心也會動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