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余華說:「這本書震撼了我,讓我讀過以後不願失去它。」
在易北河的一座孤島上,少年西吉被關在感化院的單人囚室裡罰寫作文,題目是〈履行職責的快樂〉。這個題目讓西吉回憶起父親(德國最北邊一個偏僻小農村的警察)盡忠職守、履行職責的一段往事。
二次大戰期間,他的父親受命監控一位世界知名畫家的言行,並禁止他作畫。儘管這位畫家是他們親近的好朋友、曾經救過他父親的性命,但他父親仍然選擇盡忠職守,甚至還要當時才十歲的西吉也幫忙監視畫家,但西吉同情這位畫家,主動把這些畫藏起來。戰後,對於畫家的禁令都解除了,但他父親仍堅持繼續監視畫家。
警察父親的偏執,使西吉得了恐懼症,而他偷藏畫作的行為,也終於被父親發現,把他當作難以管教的少年犯送進感化院。西吉在感化院中,不斷回憶起往事,作文越寫越多,甚至不願跨出囚室。他希望能一直寫下去,繼續體會履行職責的快樂……
藍茨在書中鋪陳出一段宛如成長小說的心路歷程,審視瘋狂時代中被扭曲的人性、對立的父子關係,並分析批判了長久以來被視為德意志最高品質的「履行職責」思想。《德語課》是藍茨的成名作,名列世界50大小說,也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、每本德國文學史認定必讀的經典。
婷婷評論:
我個人認為本書可以歸類為"療癒系",主角藉由被罰寫作文來回想童年記憶的成長過程,因為時代及家庭背景使主角缺乏愛,也同時使作者對父親的職責產生矛盾及困惑,終導致行為偏差。而小說裡的畫家也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而被完全不同的方式對待,這都大大嘲諷了時代的可笑及荒謬。
作文題目"履行職責的歡樂"在本書完全是個反諷議題,透露出過度的不近人情導致於主角的行為偏差,而"職責"的界線及限度到底又在哪?至今都很適合各位深加探討。